探访空军"拆弹部队": "死里逃生"是家常便饭(图)
弹药销毁,世界公认的危险职业,被称为“与死神打交道”和“坐在火山口上”。
初冬时节,记者踏访皖东,走近这支特殊部队——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退役航弹处理站。
34年,他们默默战斗在没有战争的硝烟中,安全接收和销毁退役航空弹药6万多吨,,成功排除危险炮(炸)弹数百万枚(颗),上千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创造了一个个销毁奇迹。
以大无畏精神天天上战场
在销毁作业区,一张张被弹药熏黑的脸,满身烈性炸药刺鼻的味道。置身过期、锈蚀的炮弹丛中采访,到处弥漫的危险让人心生阵阵寒意。但对处理站官兵来说,他们每天要给成千上万雷霆脾气的炮(炸)弹剖腹掏心,拔弹、拆弹、倒药、烧毁、炸毁,每个环节都是在与死神过招。
那一年,拆弹台上一发装箱的枪弹头曳光管突发自燃,恰巧旁边摆放几十公斤发射药,身后又是刚入库的十几吨退役弹药。如果处置不当,方圆数里将夷为平地……
在这生死时刻,士官王志辉不顾一切冲向前去,一把将箱盖合上,拼命将箱子推下站台,熄灭了火苗,让20多名战友捡回一命。
2008年5月,组织拆除未爆航明弹,当操作员拧开一枚弹底端盖时,一根多出的钢丝绳赫然在目。原来,这是一枚进口弹。虽然外形和国产弹相同,但采用内置式引信,一旦拉动钢丝引爆弹体,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像这样“死里逃生”的经历,对常年外出排弹的官兵更是家常便饭。
这是一次野外弹药集中销毁。操作员王代进按下起爆按钮已30分钟,堆满弹药的销毁坑仍无动静。现场总指挥丁军二话没说,穿上防爆服,把战友留在掩体里,只身前往排故。
突然,弹药堆冒起一股浓烟。他感觉不妙,转身回跑几十米后急忙扑倒。刹那间,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地颤山摇,无数弹片呼啸飞过……
那一年,空军在西北某地组织实弹投射演练,一颗空地导弹投射后失控,落在某卫星发射基地公路旁摔成几段。由于该型导弹战斗部结构复杂,无法拆卸、搬运,只可原地炸毁,但几百公斤高性能炸药爆炸的冲击波,足以摧毁基地公路旁的输电线路。
这时,时任站长邓振礼临危受命。经过一番精心测试和计算,并对导弹性能状态进行全方位评估,一套最佳排弹方案很快出炉,压沙、筑墙、接线……导弹如期引爆。
那年9月,在空军某靶场进行TNT装药性能试验中,首次出现一颗几千公斤未爆弹。工程师王代进接到命令连夜赶赴现场。面对这个史无前列的“巨无霸”,这位走到哪响到哪的“孤胆英雄”临走时,悄悄地把遗书放进抽屉。
排弹前,他把战友们“赶”到安全区,自己小心翼翼地拂去炸弹上的沙土。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挖掘,未爆弹在地下4.7米处现出原形。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剧烈的冲击波被当地有关部门监测为三级地震。当战友们从泥土里把他扶起时,他才知道又闯过了一次鬼门关……
无怨无悔把青春扎根生死区
处理站周围山高林密,官兵们分驻12个执勤点,营区积放着密密麻麻的各式退役危险炮(炸)弹和炸药。面对危险艰苦环境,自建站以来,先后有2500多名官兵在这里坚守,没有一个胆怯、退却。
原总工程师丁军,两次入伍、19年与未爆弹、哑弹打交道,一生挚爱销毁事业。
1993年8月,在西北某基地排除未爆航弹时,累得几次吐血倒地,战友们赶紧把他送进医院。第二天,他坚持要去靶区,战友们怕累坏了他,就把他反锁在屋里。丁军见状急得打开窗子大声喊道:“再不放我出去,我就跳下去了!”大家拗不过他,只好把门打开。
那年底,沿海某滩涂有未爆航弹。丁军不顾身体虚弱请缨带队前往。他们钻芦苇、走泥滩、趴沙窝,历经5天,查找出147枚未爆弹。长时间受海水浸泡,他的感冒复发,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孰料,这竟成了这位排弹专家的最后一次出征。
“肺癌晚期!”在接受化疗期间,丁军仍在研究排弹方案。这位与死神较量过无数次的排弹老兵,没有倒在硝烟的战场,却被无情的疾病悄然带走。
工程师刘秀,坚守销毁一线33年,把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大山。
1977年单位刚组建,刘秀是第一批建设者。没有房子,他们自己烧砖砌墙;没有饮水,他们开山凿井;为改变面貌,他们开荒植树。他先后送走了5任站长,一直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岗位。
常年累月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他患了严重的关节炎,每逢阴雨天全身关节疼痛难耐;长时间接触弹药中的汞等有害物质,他时常恶心、头疼、吃不下饭。然而,面对一次次紧急任务,他却总是说:“现在销毁任务重,我是老同志,经验多,能多干一点是一点。”
退役四期士官王志辉,从事弹药销毁17年,保持了70多场次安全销毁无差错,为军地排除危险弹药80多颗(枚),参与编写了10余万字的弹药销毁处理培训教材。
2006年转业到地方,没呆几天又回到部队,现在是一名没有军衔的拆弹兵。期间,多家地方高校和爆破公司的优厚待遇都没让他心动。他说:“20年前,我入伍第一次参与排弹,差点被炸死,是我的军械股长用身体保护了我,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我的命是属于部队的!”
依靠自主创新扼住死神咽喉
该所政委周文军告诉记者,处理站历经4次编制调整,每一次都是新跨越。近年来,随着弹药装备的更新换代,处理站每年销毁弹药的数量、型号都在刷新纪录。
早些年,处理站对退役航空弹药普遍采用引爆的方法集中销毁。虽然安全省事,但有用资源得不到回收,浪费很大。后来,他们采取人工拆卸方法,但工效较低,且容易发生事故。显然,随着武器弹药的更新换代,退役航弹数量越来越大,传统的处废方法已经落伍。所长乔治军带领攻关组,瞄准世界弹药处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决心设计一套高效安全的拆卸弹设备。
经过3年多的刻苦攻关,他们终于成功研制某型航空炮弹引信拆卸系统。为检验其性能,课题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上机操作试验。经检测,这种机器比手工操作提高效能十多倍,并彻底避免了因意外爆炸而导致的危险,被誉为“弹药处废行业走向机械化、自动化的一个标志”,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功的尝试让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给他们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增添了勇气和信心。
几年来,他们相继研制出“报废火工元件自动化烧毁炉”、“全自动炮弹引信拆卸系统”、“环保型航空炮弹底火击发机”等20余项成果,有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等奖,11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我军航空弹药销毁由此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安全隔离操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