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字游戏上荧传奇页游新服网屏,模式突破不容易 A14

主页 > 新服焦点 >

热度 °C

    □晨报记者 陈文

  写汉字、填成语、猜灯谜、背诗词……随着文化类节目的方兴未艾,上周六,又有一档文化益智类节目《我知道》登上电视荧屏。在导师阵容上,崔永元加郭敬明的混搭组合可谓吸睛十足。不过回到节目本身,从首播情况来看,还是没能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尽管节目将曾经风靡纸端的小强填字搬上电视荧屏,但乍看来,这档节目还是没能跳脱《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先行节目的传统模式,其一问一答的知识竞赛气质,更让人想起当年的《幸运52》。
  文化类节目如何做出创意、做出惊喜,已经成为目前专攻这一题材的制作方应该考虑的难题。

  节目形式易雷同

  从《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近两年来,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可谓方兴未艾,不少电视台都纷纷以文化为名,推出各自的文化类节目。而为了增加节目收视率,这些文化类节目都不约而同采取了益智竞赛的形式,你出题我回答的模式,固然增加了节目的刺激性和观赏性,但随着观众口味越来越刁,这种“换汤不换药”、挂个文化主题搞竞赛的传统模式,却让观众感慨万变不离其宗,怎么都离不开当年电视知识竞赛的影子。
  作为国内首档大型填字竞技真人秀,《我知道》将《南方周末》风行多年的游戏“小强填字”搬上荧屏,更邀请崔永元、李艾、郭敬明3位导师“指点江山”,可以说起点颇高。不过,从首期节目开播情况来看,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中,观众所见的仍是“恭喜你,答对了”和“对不起,错误”的彼此交错。尽管节目混入“台球制”、“围棋制”、“黑马制”等形式上的创新,但从本质来看,依然没有跳脱传统的文化益智类节目一问一答的固有模式,节目口号中所谓的真人秀部分更是难寻踪迹。《我知道》 怎么从当前林立的文化节目中杀出一条“血路”,还需观望。

  文化含量不充分

  过于冷僻,如考查繁字、难字、偏字,未免流于应试;太过简单,也难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文化类节目的出题难易程度,一直是业内讨论的焦点。此前创下收视热点的《汉字听写大会》 虽然引发全民听写热潮,但依然有不同声音表示,节目太过专注于生僻冷词,难度太高而曲高和寡。或许是有前车之鉴,首期《我知道》 的出题难度显得“大众亲民”,但太简单同样又引起观众吐槽,诸如“气死周瑜的是谁”、“好玩却没有营养的电影叫什么”、“足球比赛中的著名事件,指用手把球打进”等题目固然贴近大众,却又显得文化含量不足。节目中有选手居然连“上帝之手”都回答不出的表现,让观众恨不得亲自上阵答题。
  与此同时,一档文化类节目体现出的文化含量,更在于题目中传达中的文化内涵。而如今许多文化类节目,都容易注重答案本身,却忽略答案背后的知识内涵,《我知道》同样也没能逃开这一痼疾。对此,节目导师崔永元在采访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填字游戏理想的玩法还是得反着来,“比如问‘恨别鸟惊心’的上一句是什么,填出来并不难,但能不能讲清楚是谁的诗,是什么情况下写的?我觉得如果反过来出这个题,,作用会挺大的”。

  导师表现“打酱油”

  借鉴选秀类节目,文化类节目如今也大兴“导师制”,但这些导师是否能在节目中好好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也是节目组该好好反思的问题。在《我知道》首集中,郭敬明、崔永元两代文艺界名人之间“火星撞地球”般的知识对垒并未出现,相反,有的只是他们和李艾3位导师大量彼此调侃的画面,显得娱乐有余,信息量不足。
  比如,在为选手提示“罗曼史”这一词条时,郭敬明只是简单地读出了“浪漫”的英文romance,并未对这类文学形态详细分析。而由于节目模式所限,崔永元只解释了“太行山上”、“不明真相”两个词条,其他时间都只能静坐观看选手答题,很是寂寞。
  导师表现不突出,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因为节目时间有限。但这一现象并非《我知道》独有,记者发现,在不少文化类节目中,有部分导师已沦为娱乐性的点缀,甚至有的节目索性请来娱乐明星助阵。这虽然增加了节目的“吸睛效应”,但是否偏离了节目的文化初衷,得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