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2)

主页 > 新服焦点 >

热度 °C

  1987年,19岁的王海强作为“垦二代”回到大陈岛,成为一名电力工人。岛上400来个电线杆,王海强和同事们肩挑背扛、一起栽下的就有200多个。他还设计了“风趋式防缠绕装置”,保护了海岛线路安全,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光明使者”。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7)“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实验学校的学生利用岛上的废弃陶罐作画(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奋斗不止

  大陈岛附近海面上,铜合金网“编织”的巨型海上养殖平台十分壮观。

  “垦荒精神中,‘开拓创新’是重要的一方面。这种超大型铜网养殖,就是大陈渔民不断开拓创新的智慧结晶。”渔民茅兆正说,大陈渔民先后探索了浅水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铜网围海养殖三次转型升级之路。

  如同60多年前年轻队员们登岛垦荒,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海岛又涌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皮肤黝黑的80后王麒,便是其中一位。“现在的大陈岛交通更便捷、环境更整洁,我家民宿所在的梅花湾村整体面貌更是焕然一新,‘伴山居’也就跟着火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8)“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椒江区少体校大陈帆船帆板基地的孩子们在海上训练(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今天的垦荒者中,还有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乡镇干部。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说,镇里群众有什么需要,一个电话上门服务;岛上项目有什么困难,实施全程代办服务;群众在岛外需要办理事项,,提供“远程”服务,全面实现了“陆上办事不回岛、岛上办事不出岛、海上渔民不上岛”的便民目标。

  构建海岛垦荒精神传承示范点、打造“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岛”“零排放生态美丽岛”……如今的大陈岛,正抢抓湾区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创建全国“现代化海岛建设示范区”。

  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表示,今天的大陈岛,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垦荒精神也必将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更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集

+1

“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