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副县长韦路华:种下一片"花海" 迎来"幸福"盛开
——记“担当作为好干部”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韦路华
河池日报记者 龙 隆
“村里又杀猪了,大家喊你一定要回来啊。”离开古文村一年多了,但古文村的干部群众有什么大小事,都还一直惦记着韦路华。
2015年,市委宣传部结对帮扶宜州区祥贝乡古文村,并选派韦路华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3年,韦路华用自己的担当和敬业精神,深刻地改变了这个落后的村庄。古文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而韦路华则变成了“村里人”。
去年,古文村顺利脱贫摘帽,韦路华告别古文村,奔赴新岗位。离别时,56岁的古文村党支部书记覃昌忠悄悄抹泪,“在古文,韦书记永远有个家,有一帮亲人。”
骑着摩托找出路
2015年,韦路华要去古文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就有朋友提醒他,“第一书记”绝对是苦差事:责任大、担子重、风险高,无法顾及家庭,很多时候还要“倒贴钱”,希望他“再考虑考虑”。
对于朋友的提醒,韦路华则觉得,农村的天地非常宽广,“第一书记”会苦、会累,但是,真正想干事的人,一定会累得有所值、苦得有所乐。
得知韦路华到古文当“第一书记”,家里的亲戚朋友颇为高兴。韦路华的老家在宜州洛东镇,从古文村到洛东镇,路程不算远。家里人期盼他能多回老家,加强跟亲戚间的联系。然而,家里人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在古文村3年,韦路华回到洛东镇的次数不足10次。有一次,亲戚家有喜事,韦路华趁着周末回去道贺,不料刚坐下吃了两口菜,手机的短信、电话不断,新的任务接踵而至。他非常尴尬,只好悄然离席,赶了回去。
在古文村当“第一书记”要解决的问题、要跑的路的确太多了。初到古文村,村里像一张白纸,一穷二白的“白”,没有资金、没有产业、没有规划、没有道路。
如何实现发展?如何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一系列问题一直在韦路华脑子里回转。
古文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辖区面积21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82亩。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161户526人,其中,贫困户49户13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3%,全村除了村委所在地,其他村屯都没有通硬化道路。
为了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韦路华坐上了村委委员覃永立的摩托车,在古文村的盘山路上来回奔波。两人经常就村里的发展讨论至深夜,后来,覃永立干脆搬到村委跟韦路华一同吃住,方便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韦路华的思路逐渐清晰,“古文村的生产方式太落后,多年来村里没有大的发展,说明这种生产方式是行不通的,要彻底改变,村子才能有发展。”
在与后盾单位和村委商量后,韦路华利用古文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古文村发展“1234”工作思路,即“围绕发展古文村乡村旅游这一个目标,抓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态打造这两个重点,协调好党委政府、村民和合作社(公司)这三方关系,确保当地村民能够获得地租收益、就近务工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益、门票分红公益性福利等四重收益”。
消除禁锢求发展
发展花田艺术观光产业,打造一片“花海”,是古文村搞旅游发展最重要的一步路。
“要突破古文发展的障碍,关键是消除村民思想观念上的障碍。”韦路华指出了古文发展的难点。
搞旅游?当时不少村民非常纳闷,“我们还想去城里旅游呢,这穷山恶水的地方,谁会来!”
“大家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看惯了就觉得平常,但是在外地人看来,这里就是世外桃源。”韦路华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打造“花海”需要整合100亩土地。古文村村民世代以种地为生,让他们放下锄头,流转土地,不少村民觉得是“要了他们的命”。要打破村民的思想禁锢,难度可想而知。
关键时候,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发挥了作用。韦路华和村里的党员天天跟村民泡在一起,先从队干和有威望的村民抓起,争取他们的支持,采取工作策略,宣传政策,帮村民算经济收益账,,开群众会、碰头会、协商会,用软办法、硬办法、好办法,想方设法整合,讲道理、摆事实、做家访,千方百计流转,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整合了100亩土地,使“花海”项目顺利落地。
花香引得众人来。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古文村举办花海观光、稻草人艺术、水上观光、农家游等系列活动,全村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1.8万元,其中,餐饮业和农副食品销售总收入43万元。村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花海”开出幸福来
事后,有人问韦路华,“投入那么大,突破那么多,万一搞了花海没人来,亏损了怎么办?”
“当时压力的确很大,特别是黄金周之前,整晚睡不着,很怕辛苦了那么多,最后搞砸了,对不起古文的乡亲们。”韦路华说。其实,他心里还是有底的,花海项目实施前,他们经过了科学的论证,一年四季都有鲜花迎客来。而且韦路华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自己的宣传特长。在市委宣传部任新闻科科长期间,他接触了自上而下的各级媒体,在媒体人眼中是个“老好人”形象。
新闻宣传是最好的广告,认识那么多新闻战线的朋友,这片“花海”不怕没人知道。“新闻记者是聪明人,没有‘好料’肯定不会来。”韦路华说。在邀请记者来古文采访前,他也备足了“好料”。他在古文村塘洞屯成立了河池市首家“党旗领航·电商扶贫”农家饭票服务点,属于“互联网+贫困村+旅游”的全新脱贫模式;组织成立了河池市第一个旅游扶贫合作社——古文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合作社,2016年该合作社成为河池市唯一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这些亮点迅速被记者抓住,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瞭望》新闻周刊、央视《新闻联播》《广西日报》、广西卫视《广西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给予宣传报道。
光说不干非好汉。韦路华不仅抓宣传,还干了很多实事。他勤于上下联动,整合资金,扶贫、财政、交通、旅游等部门他都“跑”了不知多少次,从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股室到具体办事员,都成了他的熟人。经过不停地“跑”,他先后争取到“扶贫资金”“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等各级各类资金共18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和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同时,韦路华认真履行“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职责,把党支部建设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特色养殖、种桑养蚕等产业,保障村民们有多重收入。
3年时间,古文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先后获得了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等3个“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