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响鼓重槌决战贫困

主页 > 新服焦点 >

热度 °C

原标题:响鼓重槌 决战贫困

眼下,正是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最吃劲的关键时刻。

武都区牢牢锁定“脱贫摘帽”时间节点,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瞄准“贫中之贫”、对标“脱贫之需”、算好“富民之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破解,一户一户去攻克,一村一村去推进,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聚焦最后堡垒,打好“硬仗中的硬仗”

离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决不留死角,将固强补弱的工作做扎实!

今年年初,武都区通过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开展筛查摸底,精准清零对象,排查出了276户遗漏危房。

区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两条腿走路”,拆治并举、分类推进。不单单拆了危房建新房,还就地取材维修加固老房子,有效破解了贫困户因资金不足而不愿改、改不了的困境。

雨下得正急。

我们走进武都区安化镇大鹿院村时,重重雨帘中,茂林修竹间蒸腾起氤氲的雾气,一座座传统农家院落的土墙青瓦若隐若现。贫困户王保红和他的老母亲正安心地待在自家近40年的老房子里。

这座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石砌地基、土木结构的房屋,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破落不堪。一遇刮风下雨,他们娘俩就担心会倒塌。

如今,卯榫结合处的裂缝用现代化的工艺加固了,稍有破损的那面土墙旁撑起了钢结构的柱子。这座他们住了一辈子的老屋有了“钢筋铁骨”,不仅刮风不愁、下雨不怕,还保持了原有住房的乡土风貌,留住了乡愁。

以改为主,以拆为辅。结合危房改造,武都区深入开展“拆危治乱”集中行动,动员群众拆除长久不住的危房烂房、废弃圈舍和残垣断壁,彻底清扫沟渠边、垃圾房、厕所、圈舍等卫生死角,“活化”“美化”传统村落。从而将人居环境整治和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截至目前,武都区改造了1063户农村危房,维修了1.3万余户的土木结构住房,拆除了5.37万间危房。

先急后缓、缺啥补啥。今年以来,武都区围绕瞄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等“3+1”保障任务,采取“过筛子”的办法,清底数,明靶向,查漏补缺。

对摸清的短板弱项,武都区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一村不剩、一户不漏逐项对账销号,见底清零。

教育扶贫,建立完整规范的义务教育管理档案,细致核查无学籍辍学和有学籍辍学的问题;健康扶贫,及时调整报销政策,细化实化“一人一策”,应兜尽兜、应扶尽扶;安全饮水,该维修的维修,该加固的加固,确保饮水安全管护实现全覆盖。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武都区正确保各类问题整改到位、脱贫成效得到巩固。

算好“富民之账”,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

近些年,武都区全力打造“中国花椒之都”,许多贫困群众从花椒产业中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可仍有一些贫困户不买账,种花椒,猴年马月才能结果?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都说花椒产业“来得慢”的话,难道不干吗?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又如何真正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有限的问题、实现既定的目标?

产业扶贫,也得在固强补弱上动脑筋!针对贫困户顾虑花椒产业周期长,“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难题,武都区瞄准品种供给侧改革,扶持4家苗圃,直接给贫困户培育出3年生的苗木。这样,当年栽,当年就能挂果。

解了产业发展的燃眉之急,武都区的花椒产业越种越有名堂。现在,全区的花椒拥有四个“全国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 只是在种植上做文章,行吗?

来到马街镇沙坪流域万亩花椒基地时,鲜红欲滴的花椒果实压弯了枝头。

可往年,一到这时,马街镇官化村村民就犯愁。虽然为了解决农民“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问题,村里前几年成立了宝鼎合作社。但就是找不上销路,统一不了价格。卖不上价不说,往往是当年花椒第二年过年后都卖不完。

如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10月,武都区因势利导,将马街镇、汉林镇两个镇8个村的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裕椒源”联合社,握紧“拳头”闯市场。

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现在,联合社整合资源、分工明确,一解原来“谁都想做大,谁也做不大”的难题。合作社有的负责对接项目资金,有的负责技术培训,有的负责培育苗木。腾出精力的联合社负责人孙鹏,一门心思做销售。

“联合社基地规模上去了,品质有了保证,花椒真成了‘摇钱树’了。去年成立到现在,我们与四川、重庆、陕西、河南的多家厂商联系,销售渠道一下打开了,销量增加了50%。”9月初,孙鹏开心地说,“像官化村,去年第一个就宣告卖完了。而且,联合社的收购价格比市场价要高5角到1元。就这一项,给村民百斤花椒平均增收800元。”

网络销售,现在成了“裕椒源”联合社销售的主渠道。孙鹏告诉记者,去年他们的花椒通过线上卖了2100万元,,今年7月中旬到现在一个半月的工夫,已经销售了500多万元,同比增长了近30%。

从背着背篓赶集到利用网络销往全国,让电商成为精准脱贫的新引擎,正是武都区的主攻方向。区里建立推动电商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扶持电商企业,培育电商人才。如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颗颗不起眼的小花椒,变为享誉四海的知名产品。销售天地的拓宽,又为花椒长成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现在,我们产的花椒都销给贵州‘老干妈’了,能占他们用量的多一半!”陇南市武都区瑞达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寇瑞自豪地说。

激发内生动力,“咬定”目标齐心协力

“来干啥,有啥可看的?反正我什么脱贫政策都没享受上。”每一回当驻村干部王琴走访他家时,65岁的武都区柏林镇袁家坝村贫困户袁榜娃都爱理不理,一通抱怨。

现在不一样了。一见王琴她们来家里,袁榜娃就会主动搬凳子给水喝。就连在路上碰着,都笑着和她们打招呼。

为啥?

“这得感谢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呢!”王琴感慨地告诉记者。

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武都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与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融合,让贫困群众树立起对脱贫致富的信心,燃烧起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今年春天,袁家坝村将村里的贫困户邀请到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扶贫扶志会”。

一边用土得掉渣的乡音将脱贫攻坚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一边鼓励贫困户把心里的疙瘩说出来……王琴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扳着指头给袁榜娃算了笔账。作为村里的五保户,袁榜娃一年享受的惠农资金、民政补贴可不少,他看病取药也能报销……听得袁榜娃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