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表演类综艺就是秀 演员演戏时都带有目的
冯远征
在大众眼中,演员冯远征身上最大的标签是其饰演的“心理变态的家暴男”安嘉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近20年,这个角色仍然牢牢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这就是一个演员的成功。
但冯远征更重要的身份是话剧演员,1985年考入北京人艺后,他陆续出演人艺的招牌剧《北京人》《天下第一楼》《茶馆》《日出》《哗变》等,而近年来主演的《司马迁》《杜甫》也都是舞台上的精品力作,现在又在高校教授表演课。关于表演,冯远征最近出了一本书《冯远征的表演课》,详细阐述了他的表演理论。22日,在该书发布会上,冯远征与读者交流表演与创作,且接受了记者的访谈。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师文静
帅不过唐国强
丑不过陈佩斯
凭着坚持当上了演员
冯远征的演员路真是坎坷。上初中时,他梦想成为一名专业跳伞运动员,1978年至1981年进行了4年跳伞练习,并且因为热爱这项运动而放弃了高考。但因为年龄大、体格太瘦,冯远征后来得知自己不能参加专业运动员考试,这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进入拉链厂当工人后,冯远征结识了几位文艺爱好者,一起学表演,命运又把他带入了表演行业。但在表演之路上他受到的打击更多。
冯远征说,那时候当演员也是要靠“颜值”,因为自己太瘦,几乎所有的表演老师都认为他形象不好,“长得不行”。“现在有人看我年轻时的照片说很‘韩流’,就是韩国‘小鲜肉’,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审美不同。表演老师说你能演什么?你长得又不像唐国强、朱时茂那么帅,你丑又没丑过陈佩斯。老师这样问,我就很迷茫。”不过,支撑冯远征继续演员梦的是他对作品构思、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力很强,听老师讲表演时,比所有的同学反应都快。他认定自己有表演天赋,就坚持着。
在跟着专业老师学了几年表演后,冯远征1984年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在一轮轮的考试中,被第四代导演张暖忻看中从而拍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青春祭》。冯远征说,自己“不像朱时茂,也不像陈佩斯,扔到人堆里不像演员”,这正是这部电影需要的。1985年冯远征考入北京人艺学员班,正式成为一名舞台剧演员。
让冯远征名声大噪的是2001年的家庭伦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冯远征从不介意敞开心扉畅谈这个让很多观众产生童年阴影的角色——安嘉和。他说这个角色就是自己的标签,是深深印在自己脑门上的标签,提起演员就会提起这个角色,提起这个角色就会提起演员,演员有这样的代表性角色就不会回避它。“这是一个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角色。”
通过对安嘉和的塑造,冯远征谈了演员如何让角色出彩。冯远征说真正的“家暴男”不会跟他谈心,而自己又不打老婆,所以为了角色就打了妇女热线。在听了大量的案例后,他确信高学历家暴男是存在的,相信了人物身份的矛盾性,“在外面特别优秀,在家是暴力者,但他绝不是坏人。如果把它当做坏人去演的话,这个人物就不成立。这是一个心理扭曲的人,他对梅湘南每挥动一次胳膊都是极端的爱。”冯远征说,他不认同角色,但会理解角色,在心里种下人物的种子,找到角色的人情、人性。
这两年冯远征减少了影视剧拍摄出演了话剧《司马迁》,执导并主演了《杜甫》等大戏。两部作品的文学性都非常强。他演出了鲜活的、有缺点的、有喜怒哀乐的司马迁,让观众打破固有认知,而不是一提到司马迁就想到史记、宫刑两个词。
演戏演到走不出来
这种说法不可信
最近,《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演技派》等有关“演技”的综艺热播,引发大众对演员演技的关注与讨论,演员台前幕后的表演状态也呈现在普通观众面前。什么是演技?中国影视行业为何迫切地呼唤好演技?冯远征也对表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冯远征认为,当下的表演类综艺把表演神秘化了,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他特别赞同演员何冰的一句话,“如果说两三天就能让一个人成为好演员的话,还要电影学院、中戏四年的学习干什么”,所以这类节目就是一个秀。“它就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知道演员怎么准备角色、怎么呈现在舞台上,至于这些人能不能成为好演员,不能看这一点点的小品片段,要看他真正做的是什么,是不是能留下来。”
冯远征说这类真人秀的演员在演戏时,都带有目的,那就是让观众起鸡皮疙瘩,怎么办呢?就是让观众哭。“没有一个片段不哭。为什么不让观众笑呢?为什么不让观众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呢?因为让观众笑比让观众哭难演,喜剧是最难演的。”冯远征说这类节目还有个误区,观众误认为节目呈现了演员是怎么演戏的,其实不是,一个角色的准备,绝不是综艺节目中那样,谈谈就出来了。
在当下形容一个演员戏好、“演得炸裂”,会说他演到走不出角色,冯远征说一个好演员不可能走不出角色,不可信。“我演安嘉和走不出来的话,回家就要打老婆了,可是我没有,,因为我回到了自己的生活。演皇帝的,难道演完还要穿着戏服在横店享受吗?”冯远征认为表演要经历三个阶段,大俗到大雅再到大俗,第一个大俗是真实的状态,大雅是技术带来的,第二个大俗是技术加真实性经验带来的,而表演的最高境界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