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區:搬出窮窩窩過上新生活
原標題:搬出窮窩窩 過上新生活
從2019年10月到現在,2個多月的時間,馬桂蘭臉上笑容不斷,一是因為搬進了新家,二是有了個“體面”的工作。
日前,記者來到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的馬鈴薯種薯扶貧產業園,園內一派熱鬧的景象。走進儲藏室,隻見十來位婦女團坐在一起,忙著分揀馬鈴薯原原種,馬桂蘭就在其中。
40多歲的馬桂蘭,曾是香泉鎮泉灣村一社的貧困戶。她家原來住在山上,盡管種著60多畝山地,但靠天吃飯,收成很少,生活困難。她家的房子一直破破爛爛的,天陰下雨,房屋漏水。住在山裡,地處偏遠,很不方便,孩子們每天上學,從山上走到鎮裡要花半個小時,她平時也很少出家門。
為了讓眾多像馬桂蘭這樣的群眾脫貧致富,當地政府積極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在陳家屲村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點。如今,搬遷點上,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每戶人家,白牆青瓦的民居整齊劃一,一道亮麗的新農村景觀映入眼帘。
馬桂蘭的新家也在其中。“你看我們這新房好吧,全靠政府支持,我們自己才花了1萬來元。從山上搬到這裡,干啥都方便,我就張羅著給大兒子娶媳婦,等著抱孫子哩。”馬桂蘭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為了讓村民搬出來、穩得住,香泉鎮黨委、政府大力培育后續產業,依托陳家屲良好的水肥條件和產業基礎,引進定西馬鈴薯研究所,採取“企業主導、政府扶持、農戶參與”的模式,共同建設馬鈴薯種薯扶貧產業園。
“這裡以前都是梯田旱地,靠天吃飯老百姓收入沒保障。缺水,企業過來發展不起來。后來引洮一期供水工程通了水,企業很快落戶這裡。短短幾年,變化非常大。”定西馬鈴薯研究所技術負責人鄧世平介紹,順著他伸出的手指望去,一排排日光溫室與溫網室整齊聳立著,蔚為壯觀。
據介紹,產業園已建成連棟溫室和霧培室1座,日光溫室和溫網室260座,原原種年生產能力達到8000萬粒、出口1000萬粒。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為當地群眾穩定打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冬季產業園區用工相對少,今天隻有70多人來務工,主要是分揀種薯、管理大棚。每年3月至10月的生產高峰期,每天用工人次可達160余人。”鄧世平說。
“從山上搬下來以后,我來產業園打工,工作很輕閑,兩個月就收入3000多元。今年,我家終於脫貧了。”馬桂蘭興奮地說。
除了依托產業園為貧困群眾增收,當地還通過土地入股、配股分紅、聯合經營、建立村級扶貧光伏電站等方式,構建出“一園生五金”的促農增收體系。通過土地流轉和經營權入股,帶動93戶搬遷農戶戶均每年收入2640元﹔將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培育資金以村集體名義注入定西馬鈴薯研究所,村裡每年獲得社區化管理費用5萬元,給93戶搬遷貧困戶戶均年分紅3040元﹔33戶搬遷戶直接反租倒包企業建設的溫室大棚,每茬可獲得經營性收入3萬元﹔建立村級光伏電站,為93戶搬遷貧困戶配套了並網光伏設施,每戶每年獲得3000元左右的光伏補助……
截至目前,香泉鎮共集中搬遷安置458戶2036人,一批又一批貧困群眾搬出了窮窩窩,,過上了新生活。
(責編:陳誠、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