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奖全覆盖 中国农科院7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

主页 > 新服焦点 >

热度 °C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有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5项,连续两年实现三大奖“全覆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及传播能力研究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院士团队“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及传播能力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团队研发的“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总体趋好,然而如毒豇豆、毒韭菜等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药、违禁添加物等化学污染物仍是现阶段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子

  2005年以来,王静团队针对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精准检测仍存在前处理特异性差、核心识别材料制备难、检测通量低、灵敏度仍需提高等技术难题,以检得准、检得快、检得多为目标,在分子印迹设计、核心识别材料创制、免疫检测增敏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先后成功研制了14类覆盖近百种化学污染物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弥补和解决了农产品样品前处理不能精准特异性提取的技术瓶颈;先后研制了56个化学发光、荧光、酶标记等快速检测产品,突破了当前无可靠稳定的农药残留商品化免疫试剂盒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包括系列高风险农药助剂及代谢物等600多种化学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方法,BT传奇新服网,推动了我国农药助剂禁限用名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培育与应用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黄长玲团队的“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农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

  针对玉米群体密度的增加玉米单穗粒重、结实率降低,抗倒伏、抗病、抗旱能力下降的问题,黄长玲团队确立了“三高三抗”(高密度、高穗粒重、高结实率、抗倒伏、抗病、抗旱)的耐密育种新思路,选用耐密抗逆性优良的亚热带种质作为基础材料,创制了15个优良自交系。

  其中,中单808,引领了大穗密植育种的方向,中单909,实现群体产量和耐密抗逆性的协同改良,两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增收粮食53.1亿公斤;5家种子企业开发品种销售额23.6亿元,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团队通过国内外调研发现,国际上是参照水果、蔬菜、粮食等食用作物制定的茶叶中MRLs标准,忽略了茶叶最主要的消费方式是饮用而非食用的特性。针对这个问题,

  团队率先提出要以茶汤中的残留量作为制定茶叶中MRLs(最大残留限量)的原则,并被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官方机构认可,重构了茶叶中MRLs制订的国际规范。

  此外,陈宗懋提出了六六六、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和八氯二丙醚的禁限用建议,针对蒽醌提出了清洁化生产和包装建议;研发了茶叶中490种化学品的高通量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大幅度提高了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的效率。

  该研究成果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2007到2018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增幅35.5%,出口额增幅192.4,为我国茶叶质量合格率从80年代的60%到2018年97.2%的跨越式提升提供了保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家畜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智能饲喂装备创制及应用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团队开发的“家畜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智能饲喂装备创制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团队针对我国家畜精细养殖全面数字化的需求,开展了“饲料营养数据库与家畜营养动态模型构建”、“家畜电子标识及智能饲喂设备创制”及“环境精准控制及养殖过程数字化平台研发”3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

  (1)建成了功能完整的中国饲料数据库,获得了系列化的家畜营养动态模型及日粮配方优化系统;(2)率先实现了家畜电子标识国产化,创制了家畜生命体征感知系统及智能精准饲喂装备;(3)创建了家畜环境精准控制系统,形成了家畜养殖数字化管控和畜产品溯源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重大蔬菜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研发的“重大蔬菜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韭菜是人们喜食的特色蔬菜,然而,有一种别称叫“韭蛆”的害虫,食性广,可危害7科30多种蔬菜,在无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韭蛆可造成韭菜减产40%-60%,严重时导致韭菜绝收。

  经过17年的苦心钻研,张友军团队终于明确了韭蛆在全国的发生危害规律,以及不同地域条件下韭蛆的共性生物生态学特点,揭示了韭蛆发生危害的灾变机制,找到了韭蛆的致命“弱点”和制约其种群增长的关键因子。

  此外,还首次明确了高温是抑制韭蛆种群增长的关键因子,并利用韭蛆与韭菜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开创性地发明了“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新技术。

  过去3年,以“日晒高温覆膜法”为核心的韭蛆防控技术体系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13个省市韭菜主产区进行了推广应用,推广面积1100万亩次,增加菜农收入72.53亿元;同时,将韭菜原有合格率从不足30%提高到合格率高达97%。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广才研究员编著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

  粮食生产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3.6亿亩左右,约占全国粮食面积的22%。然而,我国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中,强筋类和弱筋类小麦分别占21.2%和3.6%,我国小麦品质类型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优质专用小麦占比较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