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军:打造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流动实验室”
“青少年亲近科学的情感现实又骨感!”1月5日,在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中国平安在深圳举办的“2019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总结暨研讨会”上,,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顾建军直言。
2019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总结暨研讨会现场。
顾建军教授2018年受教育部委托,对全国18个省份92所学校12929名大中小学校学生进行技术素养调研,形成了《大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现状调查》,里面披露的现实值得关注:大中小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缺乏工农业活动的认知与体验,技术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普遍偏低。“科普教育存在结构性缺陷,这一现象在乡村青少年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
从“三无”到种子计划落地
开展科技教育尤其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是实现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平安“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启动以来,已向云南、广西、河南、甘肃、内蒙、贵州等17个省份1000 所乡村学校捐赠了近23万本科学教本、6万套实验包,受益学生超过30万人,竭力弥补城乡学生在科技教育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这些年全国中小学对科技教育日益重视,然而,在科学教育体系的完备性、落实的普遍性、实施的科学性、学生发展的实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顾建军通过全国科技素养教育抽样调研发现:有课程无教学、有教学无效能、科学与技术教育不协调的“三无”现象仍然存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工程师“太辛苦”“又脏又累”“有时还有风险”。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抽样调查中,电子游戏占49%,科技活动仅占13.6%,手工劳动只占6.2%。
顾建军在研讨会上公布项目调研报告。
顾建军提出,学生心中的技术世界大部分指向“技术之物”,各阶段学生对“技术之为”“技术之意”维度认识不充分,看待技术的视角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乡村学生由于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情况更甚。“学生的科技素养水平与以科技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落差,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存在失衡。加强科技素养教育,尤其是加强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经过精心编写和设计,一套覆盖1-6年级,内容包含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农业科学五大主题的全新工具书成为乡村孩子学习前沿科学的帮手。“资源包不是拿出来就用,要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教材既是内容,又是方法,要教给学生思维、动手能力。”平安科技素养项目实施半年来,顾教授对受益学校进行跟踪调研,发现开设最多课程是“动植物培育和观察”,其后是智能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课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