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婴:市场化投资,产业化发展

主页 > 新服公告 >

热度 °C

概念一出,股市应声而涨。

截至3月4日,“新基建”相关的概念中,云计算、光模块、大数据、高频PCB等概念指数节后涨幅均超过20%;存储器、工业互联、射频天线、5G、人工智能物联网、特高压等概念指数节后涨幅均超过10%。

事实上,“新基建”并非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开年的首场国常会强调了“新基建”。

但“新基建”的说法还是引发了众多讨论。最多的,是其与过去“4万亿”的异同之争。在我看来,两者之间不能相提并论。“新基建”非但不是新概念,而且早有先行者。与其关注要不要“新基建”?不如关注一下“新基建”由谁来投、怎么投?“新基建”与产业经济如何双赢等问题。

新基建投资应坚持市场化方向。这是与过去“四万亿”投资的最大区别。近日召开的国常会也强调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就要求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当然,作为基建项目的投资方应该是具有规模和实力的市场主体。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先生认为:“新基建”大部分项目由政府提出、部分参股、购买服务外,主要投资主体可能是运营商、医院、学校、互联网平台、上市公司等。作为市场主体,,应该通过投资取得运营权实现投资成本的回收。

具体来看,比如5G机站,应该是运营商主导投资;互联网医院则是医院主导投资;数字化城市则由互联网平台公司与上市公司为主投资、政府购买服务;工业互联网一般由工业企业自主投资或者第三方投资;各种各样的在线教育与服务,也都是民间市场主体为主投资,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支持。中大投资董事长胡小平早在去年一月份就提出:以5G为代表的新产业投资将取代“铁公基”。而今针对“新基建”投资,他再次建议开启股份制、合伙制等多元化投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既是市场主体的投资,融资方式则可能更多的采取资本市场筹资,部分通过银行负债。这跟以往几乎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大基建相比,这次的新基建可能更加符合市场化原则,更具有可持续性。当然,而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巨大的投资支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部分企业承担的压力必然是巨大的。因此,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为民间资本的热情护航。

事实证明,民间资本在“新基建”投资中的确有“用武之地”。比如浙江省日前举行了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有537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8864亿元,投资方向主要在制造业创新发展等关键领域和民生保障等薄弱环节(符合“新基建”的定义)。而这537个重大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402个,外资项目34个,占到了总投资额的84%。而江苏省日前公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其130个产业项目中,民资项目73个、外资项目15个,占比超过2/3。

“新基建”与产业经济的“双轮驱动”。虽然,“新基建”七大领域的投资与建设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量。但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其更大的功效在于帮助传统产业尽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因此,在“新基建”推进的同时,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需要同步进行。

以浙江为例,早在2018年就提出要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在过去的2019年,更是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统领,着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19年前三季度,浙江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从2016年的4.6%回升到5.7%,有力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继续保持“高于全国、领先东部”发展态势。换句话说,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成功转型与升级,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又反过来支撑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又比如,浙江省会城市杭州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目标;并在去年提出要形成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去年6月,由阿里云、中控、之江实验室合作打造的supET“1+N”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推出,标志着浙江省发展工业互联网迈出关键步伐。与此同时,浙江还创建了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5个,累计上云企业超35万家、在役工业机器人8.9万台,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事实也证明, 中国企业上“云”、数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经过此次疫情,预计进度还将加快。在此趋势下,“新基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能反哺“新基建”的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在“产业数字化”大步前进的同时,2020年浙江还将实施数字产业“百千万”计划,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如是,唯有当“新基建”与产业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乘数效应”和裂变功能。

事实上,“新基建”的上马,也一定要有数字经济与产业基础的支撑。有消息称,3月2日杭州市召开了“战疫情 促发展”工作推进会。会议期间,杭州通过创新性的“云招商”,签约了近800亿元项目。作为此次通过“云签约”落地杭州的代表企业之一,北京中创为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姜风鸣表示:杭州在信息产业领域拥有成熟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尤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全国皆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基于此,该公司计划在杭州建设集量子通信产品高端制造总部和全球研发运营总部基地。

一句话,“新基建”投资,也必须以产业链的角度来审视与考量。否则,再宏伟的基建,再庞大的投资,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徐王婴:市场化投资,产业化发展

概念一出,股市应声而涨。

截至3月4日,“新基建”相关的概念中,云计算、光模块、大数据、高频PCB等概念指数节后涨幅均超过20%;存储器、工业互联、射频天线、5G、人工智能物联网、特高压等概念指数节后涨幅均超过10%。

事实上,“新基建”并非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开年的首场国常会强调了“新基建”。

但“新基建”的说法还是引发了众多讨论。最多的,是其与过去“4万亿”的异同之争。在我看来,两者之间不能相提并论。“新基建”非但不是新概念,而且早有先行者。与其关注要不要“新基建”?不如关注一下“新基建”由谁来投、怎么投?“新基建”与产业经济如何双赢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