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拆弹专家”王厚鑫:用生命保护生命
“一枚炸弹真实地摆在面前,我知道自己没得选择,结果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赢!”身着重达35公斤的排爆服,右手拿钳、左手执线,王厚鑫眼睛盯着秒表屏幕,谨慎地剪下那根“救命”导线……每次脱下排爆服,他都会说,感觉真好!
胡学谦/摄
16年排爆生涯、58次真枪实弹排爆。王厚鑫是实战技能型狙击排爆类专家,2002年从部队转业到金华公安,现为金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大队民警。今年55岁的他,依然战斗在排爆一线。先后被公安部调派参加广州亚运会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二等功一次,2011年荣膺金华市第二届道德模范,2014年被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荣誉称号。
曾58次直面生与死的抉择 每次出征前都会拍照留念
排爆对于普通人来说,印象更多的可能是电视剧中看到的场景,而对排爆手来说,这是真实的人生,他们“一脚踏在人间,一脚踩在地狱”。
每次现场排爆的背后,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胡学谦/摄
2018年3月11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上盛村的村民在菜园地里发现一枚未爆的穿甲弹,当地村干部请求金华市公安局处置。
王厚鑫立即带着两个徒弟踏上排爆的未知路。
实地勘查后,王厚鑫发现该穿甲弹整个弹头穿入泥土内,只有尾部10厘米留在外面,而穿甲弹周边有五六幢房屋,居住的以老人、小孩为多,距离最近的一幢居民房屋仅3米。
“听说,这种穿甲弹危险性极高,哪怕是一点静电都有可能引发它爆炸。”上盛村村主任盛伟斌回忆,当时村民们都在警戒线外看着王厚鑫和他的两个徒弟跪在地上用手一点一点地将弹体周边的泥土剥离。
一个半小时后,炸弹终于被挖出并安全转移到车上。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炸弹是挖出来了,但运输途中车身的晃动随时可能引发穿甲弹的爆炸,警报还是没有解除。
从村子到引爆地点,短短1千米的水泥路,王厚鑫开了10多分钟。当晚6时,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悬在村民心中两天一夜的炸弹终于成功引爆了。“这个穿甲弹的杀伤半径至少在200米以上。”王厚鑫分析,当时穿甲弹周围放置了70厘米高的沙袋,爆炸后的沙袋及弹片在60米开外还能找到。
3月20日,上盛村村主任盛伟斌拿着锦旗来到特警支队:“我们可以安心地生活了,他真是功德无量。外单位的专家来,说是要直接在我们的房屋边销毁,王警官来了勇敢地进行了转移,当时看着他那头白发,看着他开着皮卡运炸弹,我真是感动……”
“我后来才知道,开车转移时,有队员提出自已学过特种驾驶,对于防晃动驾驶有一定心得,王警官却主动把危险揽了过来,他还说‘你还年轻,开车还是我来吧。’”盛伟斌说。
“脱下排爆服的感觉真好。”每每成功排爆,王厚鑫都会这么说,他坦言,要说不怕那是假的。每次出征前自己都会拍照留念。
从部队爆破手到公安排爆人 他每时每刻都在充实自己
58次处置涉爆现场,零误差,零失手,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让王厚鑫显得十分神秘。
王厚鑫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禾市镇瓦坞行政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小学当民办教师。1981年的一天,村支书找到王厚鑫说:“现在在招兵,你是老师应该带个头。”
就这样,1981年11月,王厚鑫参军入伍。当时部队领导给王厚鑫两个选择:学驾驶(那会能开车的都相当吃香),考军校。王厚鑫毅然选择了报考军校:“一是连长希望我为连队争光,一是觉得上军校后更能担当起保卫祖国的重任!”
最终王厚鑫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工程兵学院),这也是他与危爆物品打交道的起点。
在部队服役的21年间,王厚鑫历任连长、营长、工兵科长,一直与爆炸物“为伴”,精通控制爆破、定向爆破等技术,面对爆炸物,他能凭借经验准确地预估爆炸后果,处置时也有比别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002年,王厚鑫从部队转业,成为金华市看守所的一名民警。当时,金华市公安局正四处寻觅排爆专业特殊人才,却因条件苛刻一时无果。后来,市局领导在检查工作时无意中看到王厚鑫的履历,便找到他希望他发挥在部队的特长,从事排爆专业。
转业军人,退役不退志。一听又可以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了,王厚鑫特别高兴。2003年,王厚鑫被调到特警支队从事排爆工作,刚从极度危险的军事爆破中脱身的他又一次与危爆物品连在了一起。
王厚鑫说,在排爆手的世界里,机会永远只有一次,每一次都要竭尽所能做到100%的确定。他以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一次次排除险情。100%的成功率背后,是100%的努力。
胡学谦/摄
从“爆破手”到“排爆人”,一个是让它爆炸,一个是不让它爆炸,两者截然相反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王厚鑫参加过很多的排爆学习班。凡是与排爆有关的资料、案例他都一一剪辑保存;听说什么地方处置了爆炸物,都会千方百计联系了解详情。
学习班的专家们都说,处置炸弹有三种办法,摧毁、销毁和手工拆除,尽量选择用摧毁、销毁的方法来处置,选择手工拆除,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有拆除的必要,二是有拆除的把握。
“对我来说,每个炸弹都有拆除的必要,那就是学习研究和固定证据的必要,所以只要我有把握,就会选择手工拆除。”这些年王厚鑫整理的学习笔记和排爆记录就有13万多字,“我不仅看成功的案例,也看失败的案例,越学习越感觉自己知识匮乏。如今排爆难度加大,咱的技能也得跟上啊!”
“制造炸弹的人不一定具备高智商,但每个人思维不同,出牌方式也就不同,绝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去破解。”王厚鑫介绍,以前在部队里接触的炸弹都是正规的,有统一的规格和型号,但现在碰到的炸弹五花八门,凭各式各样的包装外表,根本没法判断内部构成,“每一个可疑爆炸物,都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