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或延长半年 万亿非标拆弹需协同作战

主页 > 新服活动 >

热度 °C

  资管新规过渡期或延长半年 万亿非标“拆弹”需协同作战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名接近监管人士处获悉,经过多轮调研,资管新规过渡期可能延长半年至2019年底(1.5年+0.5年),下发时间尚未明确,但争取“两会前后”的说法较为普遍。

  2017年11月,央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新规”)后,由于其影响较大,各方均对此进行了意见反馈。

  就过渡期问题,包括监管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关注点之一在于“非标”。根据资管新规精神,过渡期结束后,所有银行存量产品都要合规,而不是顺应资产自然到期,因此就存在一问:过渡期结束后,还没到期的非标如何处置?

  据接近监管人士及机构人士透露,新规拟补充说明,部分非标可以用成本法估值,但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新规还拟加强对资管产品的审计要求,或进一步明确审计周期。

  不过,上述变化均不排除“再次变化”,最终规定要以正式下发文件为准。

  实际上,资管监管难以“头痛医头”,一些专家认为多方协调才能真正理顺当前的影子银行和金融风险问题。

  第一,资管监管从根本上是在一行三会的架构设计上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过渡到功能监管;第二,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银行负债将面临较大挑战,目前是一个极好的时间窗口推动利率市场化;第三,优化MPA考核,需要与现有的资管整顿协同,以满足必要的社会融资需求。

  万亿非标“拆弹”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下称《理财报告》),截至2017年末,银行理财规模为29.54万亿元,其中非标占比为16.22%,即4.8万亿元。

  从监管宏观审慎角度,要考虑的是过渡期结束后,有多少表外融资需要转变为表内融资,表内是否“容得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监管人士处了解,监管方面获得的银行上报数据显示,2年和3年过渡期后,银行待处置非标的规模差别不大,因此更倾向于在短期内解决问题。

  若上述4.8万亿规模“非标”两年后仍有三分之一未到期,以10%的资本充足率来看,需要银行业整体上千亿元的资本金补充。

  不过,各家银行间的差异可能巨大。

  “要看各家银行资管的‘非标’结构,如果是以类贷款,比如信托贷款为主,那么主要是1-3年期的,两年内到期的比例就比较大;如果是类产业基金较多的,期限在10年左右,那么任何过渡期都没有太大意义。”某股份行资管部资深人士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不排除有银行在2年后,仍有超过半数规模的“非标”未到期待处置。

  且有股份行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银行微观操作而言,很难把具体一笔诸如产业基金,重新签订合同,变成一笔表内贷款(回表)。

  因为多数产业基金的资金投放不符合贷款要求。其一,不符合最新的政策要求,比如原先一些采用政府采购方式的存量PPP基金不符合新发的财政82号文;其二,此类项目多为名股实债,本身资金是用作项目资本金,但根据《商业银行法》,银行不能进行股权投资。

  上述股份行资管人士表示,虽然银行更可能会协商融资方提前还款,但融资方未必接受,“不接受”所可能引发的“违约”目前也难以预计。

  还没到期的非标如何处置?其实质问题在于,需要被满足的社会融资需求怎么办?

  综合相关银行和接近监管人士的看法,“非标处置”和风险化解,并不仅限于央行监管,而需多方协力,甚至还可能需要在监管架构上进一步改革。

  具体而言,如果“非标”回到银行表内,对银行的两条约束可能需要适度放松,一是MPA考核中的“广义信贷”增速约束;二是合意贷款规模的“软性约束”。

  另外,为承接表外转化而来的表内融资,银行需要补充资本金,需要监管在发行优先股等方式募集资金给予支持,同时银行股东也可能面临分红减少的情况。除了银行开正门之外,直接融资市场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扩容,包括发展资产证券化和债券市场。

  不过,亦有银行人士指出,无论是发债,还是ABS,目前的问题在于,一是门槛较高,各项成本较高;二是流动性较弱,相互持有的问题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

  估值挑战和流动性管理压力

  对于新规,另一关注焦点是净值化管理过程中的估值方法问题。银行理财若以市价对债券进行估值,产品净值可能出现较大波动,银行目前普遍担忧客户对此的接受程度。

  据接近监管人士及机构人士透露,新规拟补充说明,部分非标可以用成本法估值,但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要求一对一,并且期限匹配。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能获得有关债券统一估值要求的信息。

  “两年前,银行业开始推净值型产品,市场上也有用市价法估值的银行理财产品,但非常少。包括后来有银行的净值型产品改用成本摊余法估值,因为架不住净值波动,有客户投诉的,有卖不出去的,一定会在估值方法上做文章。”某股份行资管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全行业都必须转型,客户的选择余地变少,一定程度上将加快净值化进程。

  由于客户接受净值型产品的不确定性,受访银行资管人士普遍表示,银行理财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

  在如此背景下,2017年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银行加大发行保本理财的力度。根据《理财报告》,截至2017年末,保本型产品规模为7.37万亿元,占比24.95% ,比年初上升4.51个百分点。二是结构性存款走热。银行通过高息存款“未雨绸缪”,承接部分可能回表的理财资金。以上海地区为例,央行上海总部统计显示,2017全年存款余额增长仅为1.8%,其中主要是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的增长较快,特别是个人结构性存款全年增加281.65亿元,同比多增350.78亿元。2018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继续走热,且从股份行向区域性银行蔓延。

  在价格上,银行理财的利差也呈缩窄之势。有银行资管人士表示,若把一家银行的理财业务视为一个资金池,当前负债成本(产品兑付收益)和投资收益的差一般在60-100BP,但不排除个别产品出现产品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倒挂,而且估值方法也是关键因素,如果按照目前市场上的债券交易价格进行估值,亏损可能比用成本摊余法更大。

  有保险资管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市场是系统性、流动性的,银行资金萎缩后,短期内对保险资金、证券行业都有影响。不过,由于投连险和万能险是保险资金运用,并不在资管新规之列,而第三方的资管规模非常小,其所受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