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金字招牌 百年汉正街绘就复兴蓝图再出发
图为汉正街牌坊 新华网发
新华网武汉11月4日电(余凌云 连迅)汉正街,一片历经500余年风雨,依水而兴的商贸街区,自武汉两江交汇处发端,沿汉水之滨蜿蜒伸展。这里是“汉口之根”,是商业重镇汉口传奇的商脉所在。
9月27日,武汉市政府发布《汉正街复兴总体设计方案》,历经数载沉浮的汉正街,在新时代吹响了全面复兴的号角。
回望历史,曾经的辉煌历历在目。汉正街这块商业热土,注定不甘落后。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这是清代汉正街鼎盛时期的生动写照。“汉口之正街”襄助汉口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列“天下四大名镇”。“货到汉口活”,当时众多异乡人前来汉正街经商,带来了无数异乡货,造就了这里商贾云集、交易兴盛的繁华景象。
图为荷兰收藏家收藏的1880年铜版画上的汉正街景象 资料图
20世纪初汉口开埠通商以来,,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渐成规模,成为民间百姓倚重的商业中心。
《汉正街发展白皮书》记载,20世纪70年代初,“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一度停歇,盛极一时的‘三镇市场’门庭冷落、市场萧条,私人经营一度中断,整个市场处于封闭状态”。
市场经济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的风向标
忽如一夜春风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敢为天下先的汉正街,骨子里的商业基因迅速复苏。1979年9月,武汉市政府批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恢复开放,率先在全国实现突破,把个体经济重新推上了中国经济舞台。
图为郑举选早年工作照 新华网李晓笛 翻拍
“以前不让做生意,现在国家放开政策了,咱就一定要做好。”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盲侠”郑举选成了汉正街的传奇人物。
20世纪60年代,郑举选做小买卖养家糊口,后来由于政策变动,他做生意不得不偷偷摸摸,还因为“投机倒把”进了监狱。
改革开放之后,郑举选成了汉正街首批获得个体工商户执照的商户。他终于堂堂正正地做起了生意。
“我主要做批发生意,量都比别人做的大。”由于生意越做越好,郑举选成了汉正街最早的万元户和百万元户。他还经常带头进行慈善捐助,名气也越来越响。到了1982年,全国商界都知道汉正街有个很会做生意的“麻瞎”,人称“扣子大王”。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文中对汉正街发展模式的称赞,折射了决策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个体私营经济存在价值的肯定。
国家工商局随后在武汉召开全国小商品市场现场会,针对个体户确定了允许批量销售、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的“三允许”政策。
图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 汉正街管委会供图
义乌小商品城、沈阳五爱、石家庄南三条等小商品市场随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汉正街更是迸发出勃勃生机,“玩具大王”杨占芬、“气球大王”龚乃生等知名商贾涌现。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当时的汉正街,名气享誉海内外,堪称改革开放的风向标,被誉为“天下第一街”。
去年,国家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郑举选入选100名改革先锋。这也标志着汉正街“对内搞活样板”的地位再次获得肯定。
不进则退 汉正街谋划转型升级新蓝图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抢占先机,极大激发了汉正街的活力,这种蓬勃发展的局面持续了20余年。
然而,从2000年起,汉正街的市场成交量却在全国市场排位中开始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内部经营模式固化、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制约着汉正街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却在飞速发展,逐步超过、取代了汉正街市场在华中、华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我国交通网络、物流运输体系的日益发达,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汉正街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优势逐渐丧失。
社会上,汉正街没落论开始出现。汉正街人,开始思索如何转型、突围。
硚口区提出了汉正街“二次创业”口号,开始探索如何建设一个求突破求创新的新汉正街。
2011年的汉正街1·17重大火灾,让武汉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成立了汉正街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汉正街传统市场改造搬迁工作,汉正街转型升级之路开始提速。
在原汉正街区域,规划了武汉金融中心、国际总部中心和高端商务中心三大功能板块,一个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的轮廓逐渐清晰呈现。
图为汉正街复星外滩中心双塔设计图。 资料图片
此后,随着复星、绿地、香港恒隆等巨头进驻,汉正街渐渐变了模样。
昔日的窄街陋巷变身宽阔马路,拥挤杂乱的店铺逐渐消失,各大市场提档升级,武汉国际时尚中心、汉正街金融岛、绿地长江中心、恒隆广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现代化商贸、金融项目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