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说七十|海洋动物浪漫曲之二:鲎的生命情史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广西某地的沿海有幸第一次认识了海洋中最古老的动物鲎。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作为海洋业界的记者为采访全国对虾养殖病害灾情,涉足了遍布广西沿海的虾塘。正是在北仑河口的某处虾塘采访时,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广西工作的老同学把笔者带进了浅海岸滨的红树林,见识了红树林的庐山真面目,也有幸认识了鲎。
鲎(音hòu,后),是一种奇特的海洋动物,形态与相貌古怪的有点丑,人们又称之“马蹄蟹”。说来话长,别看它如此怪异,其实它是一类与三叶虫(现今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
正是对这古老的海洋动物的好奇,经查阅文献方知,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时值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生活在海洋中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又有“活化石”之称。
最早的鲎化石始见于奥陶纪(5.5亿一4.38亿年前),其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3.08亿一1.44亿年前)。而老同学告知,鲎的生长期较长,从拇指大小长到成体需要15年的时间,期间历生死经磨难,雌鲎要脱壳18次,雄性要脱壳19次。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赵盛龙介绍:"鲎,属于肢口纲剑尾目的节肢海生动物。经渔人指认,鲎身体呈褐色或暗褐色,包背是硬质甲壳。海鲎有四只眼睛。头胸甲前端长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这对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用来感知亮度。在头胸甲两侧长有一对大眼睛是复眼,每只复眼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这对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了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
赵教授说:"鲎的肉不多,但肉和卵可以食用。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故其血液呈和谐的宝蓝色。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海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更妙的是它的血液中由于含有特殊的凝血酶原,能够在遇到细菌毒素时迅速凝固而产生白色沉淀。正因为它有这一特点,利用鲎血清可以把癌症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分离出来。同时鲎也是制作现代医药超灵敏度诊断试剂的原料,所以其药用价值大大超过了食用价值"。
渔人让人抓来了两只鲎,观其外形酷似一把秦琴,全身分为头胸甲、腹甲、剑尾(尾刺)三部分。剑尾酷似一把三角刮刀挥动自如,是鲎的防卫武器。鲎的嘴巴长在头胸甲的中间,嘴边有一对钳子似的小腿,可用于帮助摄取食物。鲎的嘴周围长有10条腿,雌鲎的4条前腿上长着4把钳子,而雄鲎却是4把钩子。原来雄鲎总是把钩子搭在雌鲎的背上,,让雌鲎背着它四处旅行。鲎的胸腹甲交接部长着一片片像桨一样的腹肢用来游泳。同时,也是它的呼吸系统。鲎一旦被迫离开海水,要几天过后才会死亡,比蟹类有更强的生命力。
鲎,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这种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目前世界仅有中国海鲎、美洲海鲎、马来海鲎和圆尾海鲎。对于中国鲎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沿海多有分布,别称:三刺鲎、马蹄鲎、鲎鱼、王蟹、六月鲎、爪上灶、两公婆、夫妻鱼。
古老的鲎丑陋而懒惰,但它们生命的情史却颇为传奇,对“爱情”十分专一。每当春夏繁殖季节,雌雄海鲎一旦结为“夫妇”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往往会背驮着比它瘦小的雄鲎蹒珊爬行在潮间带海域,它们成双成对地在潮间带浅滩或红树林一带海域筑巢做窝。雌鲎从两个生殖孔中同时排出数以万计的绿豆大小的卵,这时雄鲎也开始排精,使鲎卵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借助太阳光能日渐发育成熟,四五十天后,小鲎便会破卵而出。此时如果捉到一只鲎,提起来往往就是相互抱在一起的一对,因此鲎有"海底鸳鸯"的美称。
对鲨“忠诚爱情"的专一,令人不无感慨:人性也不过如此!笔者这话音刚落,老同学便喊来附近的一位渔人道:让他说给你听鲎更为惊奇的是什么,足可以让你笑掉下巴?
那渔人走来点上了香烟,慢条斯理地说了起来:"因为人称`海底鸳鸯",再说也没有多大用处很少有人抓的。如果要抓一般要抓它叫剑尾的的尾巴才好抓。当发现水里的鲎抓住剑尾提起来时,如果被抓住的是雄性的鲎,那雌性的一定是抱在一起的,所以往往一抓就是一对。但也有例外,有时如果被抓住的是雌性的,还没等抓起来时雄性的便会弃雌而去逃之夭夭……"。
说到这儿我们都笑了:"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那渔人接上说:以前,鲎在这里很多,因为肉少壳硬很少有人吃。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端上了酒店的歺桌似乎是一种时尚,外地人来尝鲜,吃的人也就多了。
在我国东南沿海分布的中国鲎和南方鲎为省重级点保护动物,《中国红色物种名录》为濒危物种,对其保护也己迫在眉睫。
2019年7月中旬的一天,海南海口市民周先生和往常一样,准备到海口美丽沙海滨去钓鱼。当他行至美丽沙海滨靠近一片防风林时,眼前的一幕令他惊呆了,十几只他叫不出名的“甲壳大鱼”,呈一字形全都倒毙在滩头浅水处。
接到报料后,有记者迅速赶到美丽沙海滨,在接近新港入海口处的海滩上,记者果然见到这些身披硬壳的动物,大的有脸盆大,小的也有大瓷盘大小且大多已死亡,少部分四肢还在乱动,数来共有19只。
记者将所拍到的甲壳动物照片传给专家求证,专家答复:这种动物叫鲎(读“候”音),系海洋里一种节肢动物,甲壳类,头胸部的甲壳像马蹄形,腹部的甲壳像六角形,尾巴像剑。
关于这么多鲎集体陈尸沙滩,专家分析可能这些鲎生活的海域发生台风或热带风暴,海潮将他们裹袭到浅海区,鲎一时迷离方向感,最终集体陈尸海滨。第二可能是这些鲎所生活的海域海水遭到严重污染,鲎被迫迁徒,游到浅海区被海浪推上滩头因缺水窒息而死。专家一再表示,鲎这种海生动物禁止买卖。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某年夏天在东南沿海某海滨,在外就餐时一酒店的水族箱里养着两只鲎,问及是供客人食用的。对此。同行的朋友宁波阳光少年小海军梁勇校长曾厉声喝斥;鲎,不可杀戮!
2019.11.16
作者简介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国土资源作协会员。
1968年入伍北海舰队,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华师大结业。撰有新闻、科普、散文、评论、传记、科幻等作品数百万字。
出版《海权论衡》《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强国梦》专著,传记《一代宗师——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央视纪录片《中国向阳红——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原标题:《潮说七十|海洋动物浪漫曲之二:鲎的生命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