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情怀,八个有故事的人—— 世联行王伟:深圳能让生命一直找到很新鲜的感觉(2)
来深二十年,王伟女士坦言,自己现在依然像年轻人一样不停地在学习,她认为,“能让生命一直找到很新鲜的感觉,觉得自己不会老去的城市,她的生命力正在于此。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有生命力的话,这种文化是很值得被夸赞的。”
以下为采访实录:
网易房产:王总,您好!
王伟女士:你好!
网易房产:我们都知道您在深圳生活了很多年,每个来深打拼奋斗的人都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请问您是哪一年来的深圳?
王伟女士:我是98年到深圳的。
网易房产:当时深圳给您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98年的深圳是繁华的其是处于建设初期阶段?
王伟女士:现在看当时肯定是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那个时候深圳比较繁华的地方,一个是华强北,一个是国贸,基本上购物就是国贸东门,有的时候到华强北,整个深圳的范围特别小,印象中过了上海宾馆就挺偏了。
网易房产:那会儿国贸、东门商圈非常繁华,卖什么东西呢?
王伟女士:衣服、小商品,当时我只是一个基层员工,作为普通白领,一般是买一些日用品和上班的衣服,那个时候的消费主要是在东门或西华宫,印象很深的是西华宫,为什么去那儿呢?是因为西华宫的衣服比较接近香港,相对于那个时候是比较潮的,有很多独特的款式。后来有一阵子是去国贸的海鹰广场,打着香港款式的服装,包括一些小家电、小玩意儿都是在这些地方买的。
网易房产:您说的西华宫是现在的西华宫吗?
王伟女士:西华宫很多年没去了,现在里面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应该还在吧。
网易房产:我去的时候发现还是有西华宫,有很多批发衣服的。
王伟女士:我是作为零售客户去,觉得里面的东西特别酷,跟一般商场的东西不太一样,最早期深圳的商业消费形态应该就是那样子。
网易房产:您当初来深圳是个人的选择还是外派?为什么会选择来深圳发展呢?
王伟女士:我当时在天津的一个开发商做销售,万科跟天津的开发商合作做项目,项目合作完了之后随着万科来到深圳,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
网易房产:您一开始住在深圳哪个区域?
王伟女士:住在万科公寓,在八卦岭鹏盛村,当时万科的同事都住在那儿。
网易房产:是自己租的房还是公司分配的?
王伟女士:因为是万科员工,租金蛮便宜的,补贴完了大概只有三百块,整个鹏盛公寓那一栋大厦都是万科的,万科当时除了地产以外还有彩饰之类的,大家都住在那儿,早上各个公司的班车运往各个地方。
网易房产:当时的衣食住行跟现在差别大不大?您是坐班车上班吗?
王伟女士:对,因为当时公司在车公庙,在公寓门口集合上中巴去车公庙。
网易房产:到车公庙多长时间?路畅不畅通?
王伟女士:特别畅通,其实很快,十来分钟就到了,现在觉得很近,但那个时候去车公庙上班是比较远的。
网易房产:那会儿深圳的汽车多吗?
王伟女士:不多。我们家的车应该是深圳最早一批私家车,那是在万科工作了几年,到世联的时候买的。
网易房产:来深圳这段时间有没有什么事情令您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刚来深圳的时候会不会觉得不适应,有落差?
王伟女士:没有,最早来深圳的时候身上只带了四千块,当时移动号码特别贵,交了押金和几个月的基本费用之后,两千多块就没有了,所以对我来说,我要用一千多块扛一个多月,还要交水电押金之类的,幸亏当时万科公寓比较便宜。
网易房产:当时已经有移动电话了吗?
王伟女士:有移动电话,来深圳的第一个号码我一直都留着,包括在招商银行的第一个帐户到现在都留着。印象最深的是八卦岭旁边有个新一佳,大概上个月看到一则消息,新一佳关闭了,我当时在那条消息下面回复同事“新一佳至少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时需要的”,我印象特别深,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哪怕买一瓶水,这瓶水比那瓶水多50毫升、100毫升,价格差一毛钱,买一支水都要站在新一佳的货架前对比,然后买一打或两打水带回宿舍,当时生活要这样子过。
网易房产:你来深圳应该快二十年了,从98年到现在,深南大道有很多高楼大厦不断盖起来,深圳发展速度非常快,您对深圳的发展有哪些比较深刻的感受或体会?
王伟女士: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是在万科,当时南山学府路有一个项目开盘,整个公司坐班车去跑盘。在班车上大家议论听说滨海大道要通车了,因为那个时候去南山只能走深南路,觉得好远,从车公庙到那儿怎么这么远。说是等滨海大道通车了,1.85传奇新服网,以后速度特别快,据说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大家觉得未来城市可以提速,南山离市中心特别近,那种感觉很强烈,现在大家每天在滨海大道上跑觉得很正常,但在当时,我们这些打工的都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变化就是这么大。
我后来在华侨城住了十几年,那个时候觉得华侨城很远,去华侨城住的人一定要下决心,要下决心去租那边的房子,因为路上要耽误很多时间。如果住在八卦岭或台湾花园那一代,上班就近很多,会节省很多时间。但还是要去,因为去华侨城看完以后,觉得这个地方是大社会化的,确实里面很美,一咬牙说坐大巴就坐大巴吧。后来到了世联,在发展银行上班,下面就有大巴车。印象最深的是每天顺着深南路坐大巴车到华侨城,一路会想很多。那个时候工作的目标还是非常具体、非常直接,每天在班车上想很多,这一天工作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明天要干什么,在大巴上想着想着,半个多小时也就到了。我们家是第一批私家车,老公每天送上下班,我印象特别深。在楼下坐上车,我在车上吃早餐,简单的化个妆,老公开车到发展银行楼下13分钟,这是标配的速度,除了红绿灯以外,基本上不会有塞车情况。但现在基本上不太可想象了,我想这就是城市发展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