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自己的,的是,家湾,这一

主页 > 新服焦点 >

热度 °C

哪家,自己的,的是,家湾,这一

  记者吴劲松摄

  记者 彭诗琪

  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的魂魄,或清新典雅,或恢宏壮观,或小巧别致,它们勾勒着城市的肌理和轮廓。

  在昆明,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与城市建筑息息相关。

  近40年来,昆明的建筑,从传统的木板房、砖瓦房,到西式的小楼、筒子楼、单位宿舍、商品房,再到花园洋房、高层小区、城市综合体,一个建筑形态变迁史,俨然一部美好生活演进史。

  1979年,得益于改革开放,昆明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市区和近郊八个片区组成的发射性组团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许多高层建筑出现在昆明街头。

  值得关注的是,1983年,当时昆明最大的住宅小区虹山新村,破土动工、依山而建。随后,和平村、栗树头、董家湾、东华等居住小区紧锣密鼓地建设起来。

  当时,商品房又称“房改房”,由隶属于昆明市房产管理局的中房集团昆明公司开发。董家湾小区,便是昆明房地产史上第一批“商品房”了。

  1985年,昆明第一高楼昆明市文化宫竣工,项目高70米、有18层,代言了昆明的天际线。

  直至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前,单位福利分房仍是解决职工住房的主要途径,论资排辈才能在单位分房时拿下为数不多的指标。当时,分房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哪家分了新房”“哪家有了独立厕所”“哪家搬了新家”都会成为大伙儿茶余饭后的谈资。

  1998年,福利分房时代宣告结束,昆明正式进入“商品房时代”,并由此进入城市人居突变的20年。同年建成的金康园小区,首次将设计、绿化、物管、配套等概念带到昆明人生活中,昆明的人居格调得到质的飞跃。

  商品房和福利房是两种不同的“物种”。以前,福利房的水电维修、卫生保洁要么由单位后勤部负责,要么干脆没人管,,由居民“自治”。商品房则由物业公司来管理,分设保安、保洁、设施维护等岗位,小区则规划有花园、商业服务和各种配套设施。

  据昆明市房地产开发协会数据显示:1998年以前,有房、够住,是人们对于居住的基本需求,而1998年至2005年,“大不大”“好不好”成了购房者需求的核心。

  改革带来改变。2008年起,大量昆明人从脏乱差的城中村搬进新建小区,也搬进了别样幸福生活。他们开始关心家居设计、装修风格,开始讲究居住功能,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儿童房等,家居装修风格也更加个性化,中式、日式、美式田园、北欧等等,风格迥异。

  2013年,昆明人居驶入“快车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