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战时少流血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邵龙飞摄
春节期间,走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记者感受到一种安静而紧张的气氛。
细胞培养间里,身穿白大褂的副研究员顾若兰正使用移液枪将一管粉红色的细胞悬液分装到细胞培养板的小孔内,动作娴熟灵巧。
“我们刚刚使用新工艺合成了一批止血材料,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很好的止血活性。”刚刚结束值班的研究员孟志云告诉记者,“现在就想尽快搞清楚这种材料的安全性如何。”
前不久,他们赴一线部队调研,对战创伤救治实际需求和止血产品应用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采集了不少数据,课题组希望加快创新产品的研制。“这不,顾若兰、甘慧、吴卓娜、朱晓霞等课题组成员,假期里轮流坚守,确保实验不间断。”孟志云说。
记者了解到,军事医学院战伤止血科研团队,是我军最早开展战创伤止血研究的力量之一,为了建立完善针对严重战创伤出血的救治技术体系,他们常年加班加点开展科研攻关。
在研究所副所长刘曙晨带领下,记者来到样品储备间。课题组研制的各类止血器材陈列其中,光是止血包就有大大小小十几种。仔细盘点,记者发现不但有适用于单兵携行、卫生员配备的不同规格止血包,还有针对反恐、维和、勘探等不同勤务需求的“定制款”。
玻璃隔断的另一侧是办公室,几名科研人员围在电脑前讨论着什么。
“我们正根据调研情况调整科研成果试用计划,过几天窦老师就要带着我们的产品到基层部队进行试用!”科研人员一边说,一边通过电脑屏幕向记者展示培训演示文稿。演示文稿中,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伤情的止血方法,各种止血药品、器材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都有详细的讲解。
他们口中的“窦老师”,是这个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窦桂芳。
说来也巧,这时一个电话打进来,正是窦桂芳。“实验进展怎么样?给基层官兵的培训教案还得再通俗一点,制作一些小视频……”窦桂芳不当班,却仍挂念着实验室的事。
记者抓住这个机会,通过电话和窦桂芳聊了几句。“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一是紧紧盯住战场需求,不断开拓科研方向;二是钻研卫勤保障上的短板,缺什么就研究什么……”
团队,团队。通话中,窦桂芳始终把“团队”挂在嘴边。在她看来,正是团队成员十年如一日的相互支持、并肩战斗,才成就了整个团队今天的实力和底气。从一头扎进文献堆中寻找线索,新开传奇页游,到经历上百次失败后推倒重来;从果断放弃传统思路,到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年过半百的窦桂芳始终激情满怀,斗志昂扬。
针对传统止血技术难以控制的严重战创伤出血聚力攻关,这个团队拿出了包括新型止血材料、救治技术、药品器械在内的配套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军在战场大出血急救方面的技术空白。
据了解,调整组建以来,这个研究所紧盯影响和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重大现实问题调整科研方向,仅在2019年,他们就先后20余次深入基层部队开展跟训跟研、服务帮带,一批为战斗力建设服务的科研课题获准立项,向部队推广应用了抗缺氧、快速止血等10余个实用性卫勤科研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