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小史:是未来蓝图还是1.80传奇新服网?
在观众们对主角命运的一片唏嘘中,HBO的王牌制作《西部世界》系列的第三季终于落下帷幕。作为经典的硬科幻美剧系列,《西部世界》最新的一季依然为观众贡献了诸多脑洞大开的设定。在新一季的故事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似乎发生了某种逆转。在一个名为“雷荷波”
(Rehoboam)
的全能机器的规划下,未来社会每一个人类的未来都被设定好。机器的制造者Serec希望借助这台机器消除因为人类的不完美而导致的混乱,建立一个真正理想的社会,而意志觉醒的机器人Dolores反倒扮演起了“解放人类”的救世主。借助精确的规划,设计一个理想中的完美国度——虽然“雷荷波”披着高新科技的外衣,但Serec的这一想法的内核其实并不是全新的,而是属于人类思想中历史悠久的“乌托邦”观念的一部分。
就在1771年的今天,一个名叫罗伯特·欧文的男婴在北威尔士蒙哥马利郡的牛顿城呱呱坠地。他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并升任工厂经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英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机器的轰鸣声掩盖不住的,是底层民众此起彼伏的哀怨。彼时的英国,劳工的境况非常悲惨,唯利是图的工厂主为了压低生产成本,甚至大量招募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这些现实都让欧文深感忧虑。
1799年,欧文到访了位于格拉斯哥的一个名为“新拉纳克”的工厂,并于1800年正式成为该工厂的管理者,一场在教育学史和管理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新拉纳克实验”就此展开。家境还算富裕的欧文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将自己多年来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总结应用到这场工厂实验之中。他废除了普遍存在于各个工厂里的惩罚制度,强调人性化管理,根据工人在工厂里的表现,将工人的品行分为恶劣、怠惰、良好和优质等四个等级,并将这个评级用不同颜色的木块标记出来,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以此营造相互激励的氛围。同时,欧文也主张个人不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担负全部的责任,个人所处的环境极其重要。于是,他不仅不招收童工,还在1817年开设了专为儿童提供教育的学校,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相对完整的教育,而不是在刚刚断奶的时候就不得不从事繁重的劳动。
众所周知,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制度的局限,“新拉纳克”实验很快以失败告终,欧文也于接手工厂仅仅25年后即宣告放弃,前往美国进行新的实验,罗伯特·欧文这个名字,也被后世列入“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行列之中,而这个群体的另一个名字,是“乌托邦社会主义”。
罗伯特·欧文
经考证,“乌托邦”
(utopia)
这个名词最早就出现于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同名著作《乌托邦》中。在整个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无数重要的名字都与这个名词有关联。这些思想家或是著书立说,或是干脆直接动身实践,构造出一个个高度理想化的社会。时至今日,“乌托邦”这一观念仍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前些时日大火的游戏《集合啦!动物森友会》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动森》中,玩家们生活在一个未被开发的世外桃源中,通过采集自然资源来换取钱币和岛外物资,自由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在《界面文化》的一篇文章整理的各路媒体的观点中,就有人指出,《动森》为饱受都市压力之苦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重返自然的想象,让玩家能够在虚拟世界之中暂时地摆脱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螺丝钉”角色,享受难得的自由。作为一款既无复杂剧情又无繁琐任务的“反主流”游戏,《动森》的爆红其实恰恰反射出今天人们心中仍然普遍潜藏的“乌托邦”情结。
在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看来,地球上发生的所有事物的历史,城市的历史、军队的历史、一切有形之物的历史,仅仅是人类故事的一半而已,而另一半的故事,则几乎都与“乌托邦”脱不了干系。
在罗伯特·欧文的诞辰纪念日,我们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乌托邦的“前世今生”。千百年来,人类为何如此迷恋和持续想象着“乌托邦”?“乌托邦”又曾经以哪些面貌出现?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撰文|刘亚光
1
从“太阳城”到“南极理想国”:
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
在《乌托邦的故事:半部人类史》一书中,芒福德细致梳理了西方历史上诸多“乌托邦”的想象,他提出,“utopia”一词,其实是对“Outopia”和“Eutopia”两个词语的戏仿,前者的意思是“不存在之地”,后者则是“理想之地”。在1516年写作的同名著作中,托马斯·莫尔正式提出了这个词,也恰恰是在书中,他构想了一个“美好到不存在”的国度。这个国度是一个岛屿,这个岛屿有一个巨大的海湾作为入口,易守难攻。岛上有54座城市,最近的两座城市相距只有24英里,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最远也不过一天的路程。这个国度的人民轮流参与劳动,并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幸福富足的生活让这里的人民拥有普遍善良的秉性,他们心胸开放,热衷于接纳不同的思想,“到乌托邦来观光的游客,如果因为长期游历而熟悉许多国家的经验,一定受到乌托邦人的热情洋溢的欢迎,他们乐于倾听世界各地发生的事”。除了充实的劳动生活,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除了统一规定的工作、睡眠等时间外的空隙时间虽然是由个人分配,但大家往往不约而同地选择去聆听公共演讲,虽然只有经过特别挑选去做学问的人强制需要出席,然而大部分各界人士,无分男女,都成群结队的来听讲,按各人性之所近,有听这一种的,也有听那一种的”。